唐梓欣,女,汉族,共青团员,就读于园艺园林学院园艺211班,曾于大三在农业与生物学院生物育种产业班学习,曾任院新媒体部门部长。
2021-2022学年曾获综测二等奖学金、校园英语配音大赛二等奖;2022-2023学年曾获综测三等奖学金、校园英语演讲大赛一等奖、2023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校级立项两项;2023-2024学年曾获校园英语配音大赛一等奖。
座右铭: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录取院校:复旦大学
1
择校迷雾:从农学跨界到生物医药的转折
“最初我的视线一直停留在农学类专业。”谈及考研择校的心路历程,复旦生物与医药专业的准研究生唐梓欣,宛如翻开一本珍藏的回忆录。正如《诗经》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她的择校之路,是一场不断思索与打磨的旅程。受本科学校考研上岸榜的启发,南京农业大学曾是她心中的白月光,而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一度成为候选,这些选择,恰似 “弱水三千,初取几瓢”的试探。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在不经意间降临。2024年3月,她在小红书偶然刷到复旦生物与医药专业的介绍,那一刻,深埋心底的念头如星火燎原般清晰起来。就像陶渊明笔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她想起大三时在农生院生物育种产业班学习的时光,那段经历为她打下扎实的生物知识基础,也让她坚定了“欲以技术立身产业”的志向。
促使她下定决心选择复旦的,有三个关键支点。农生院课程构筑的知识基底,是她敢于逐梦的底气,正如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复旦“不歧视本科”的口碑,给了她公平竞争的信心;而她对自己野心的坦诚——想去更大的平台,这种渴望更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不容被“普通本科”的标签压抑。从确定目标到正式备考,她仅用短短一周,毅然以孤勇为匙,试着打开那扇写满“不可能”的大门,践行着“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的信念。
2
备考攻坚:“史上最难”考研年的突围策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箴言道破成功的真谛,唐梓欣长达9个月的考研备考历程,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在谈及考研备考时,她结合2025年考研公共课与专业课难度剧增、更注重实践运用的新趋势,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提醒考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共课的学习是考研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英语学习上,唐梓欣深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她建议考生将英一和英二真题都纳入练习范围,拓宽视野,培养语感。同时,单词背诵要贯穿备考全程,正如荀子所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唯有持之以恒,才能在英语学习上有所收获。
政治学习方面,唐梓欣践行“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理念,她在暑假两个月里,每天专注学习一个知识点,按部就班地刷完徐涛老师的基础课,为后续的强化巩固打下坚实基础。在各科目高效学习方法和资料推荐上,她秉持“适合自己才是最好”。
基础阶段,她选用徐涛核心考案搭配肖1000题,稳扎稳打;后期选择题技巧和分析题紧跟曲艺老师,曲艺老师的分析题模板让她在考场上“胸有成竹,应对自如”。英语学习上,她博采众长,阅读跟唐迟、翻译跟唐静、完形跟易熙人、作文跟石雷鹏和王江涛,多师组合,助力她精准提升英语能力。唐梓欣的考研经验告诉我们,考研路上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方能在考场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心理拉锯:“起点低”焦虑撞上考研倒计时
当被问及备考期间的困境时,唐梓欣引用《韩非子》中“事以密成,言以泄败”,道出自己默默择校、守志如磐的决心。在无人知晓的角落,她独自编织考研蓝图,将理想深埋心底,以沉默为盾,抵御外界的干扰与质疑。
然而,真正令她辗转难眠的,是源自内心的自我怀疑。“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的感慨,恰似她心境的写照。自觉起点低带来的持续性焦虑,如影随形,让她时常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但她深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智慧,努力将注意力抽离焦虑,全身心投入学习。她坚信“过程做好了结果肯定不会差”,只要在当下的每分每秒全力以赴,终会迎来柳暗花明。
考研冲刺的十一月与十二月后二十天,堪称她的“至暗时刻”。彼时的她,身心俱疲,巨大压力如重锤般压得她胸闷气短。但她并未被打倒,而是像海明威笔下“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勇者,选择用深呼吸调节紧绷的神经,在无人处释放情绪。泪水冲刷过的脸庞,很快又会浮现出专注学习的坚毅神情,哭完便迅速重整旗鼓,继续投身知识的战场。
谈及支撑自己坚持到底的力量,唐梓欣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深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即便考研成功概率渺茫,也毅然选择义无反顾。这份孤勇,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成为她与他人拉开差距的关键。秉持着“拿不到最好,宁可不要普通”的决绝,她在布满荆棘的考研路上披荆斩棘,哪怕前方等待的可能是一无所有,也绝不向平凡低头,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坚持到最后一刻。
4
自信复试:从“最后一名”到“逆袭第一”
当被问及进入复试后的准备情况,唐梓欣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谨慎,开启了这段惊险却充满转机的征程。她的初试成绩355分,排名15/48,这一分数在去年刚好是最后一名进复试的线。面对2025年考研整体难度攀升的局势,得知自己能进复试时,惊喜之余,她更清醒地意识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复试考核聚焦英文自我介绍和本科科研经历,初试复试各占一半权重,往年高分被刷的案例,让她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丝毫不敢懈怠。为此,她积极寻求助力,诚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门请复旦在读的师兄帮忙修改简历、进行模拟面试,将每个细节都打磨到极致。
谈及复试当天的场景,唐梓欣笑着形容那段难忘的经历。复试材料审核时,面对一众名校学霸,甚至几位复旦本校的学生,她坦言确实比较心虚,但随即以“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信念稳住心神。她深知,在这场竞争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被焦虑裹挟,不如以自信大方的姿态直面挑战。面对本科院校不占优势的担忧,她坚信“能进复试就说明有能力,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
复盘成功经验时,唐梓欣总结出三大关键,字字珠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保持自信、声音洪亮,展现出强大的气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英语口语标准流畅,是沟通的基石;借助 AI 工具预设所有可能的提问,做到 “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回答时不卑不亢。凭借这些策略,她成功逆袭,取得复试第一的佳绩。
最后,唐梓欣将自己的经验凝结成箴言分享给学弟学妹,复试中切不可怯场,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是制胜关键,即便紧张也要展现自信,但这份自信需以认真准备为根基,切忌盲目自信。不要过度恐惧复试,教授们多是和蔼可亲,会以引导式提问帮助考生发挥,只要准备充分,尽可从容应对。“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她的经历,不仅是一段逆袭佳话,更如一盏明灯,为后来者照亮考研复试的征程。
5
给后来者的箴言:在怀疑中笃行的勇气学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在采访尾声,当被问及想对备考或有考研意向的学弟学妹说些什么时,唐梓欣坚定地分享道:“25 年考研难度超乎想象,我初试时也有很多题目答不上来,出考场时满心绝望,可最终成绩却意外排到第15名;复试时,即便本科院校在一众名校生中不占优势,我依旧靠充分准备和坚定信念拿下复试第一。所以我最想说的是,不到最后一刻,永远别放弃,只要心怀目标,一切皆有可能!”
她进一步鼓励道:“我们要敢于正视内心的渴望,同时不断提升自己,让能力配得上野心,拿出敢于拼搏的劲头。而且,考研路上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既然做出了决定,就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全力以赴让它成为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希望我的经历能让大家看到更多可能,也祝愿各位学弟学妹都能在考场上绽放光芒,如愿考上理想院校!”
所有的暗夜长跑,都是为了让平凡的种子,在某个清晨,听见破土而出的声响。而那些曾以为无法逾越的鸿沟,不过是命运设置的考验,等着每个孤勇的追光者,用坚持把它变成照亮前路的光。
上一条: 喜报丨园艺园林学院在校“七一”表彰大... 下一条:考研人物专访|张雨晴:取乎其上,素履以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