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风采 > 正文

深耕乡土写春秋 科技赋能促振兴

2025-05-24 园艺园林学院 点击:[]

深耕乡土写春秋 科技赋能促振兴

--记1987届园艺园林学院校友刘远星

刘远星,东莞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主任正高级农艺师1991年毕业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果树专业,毕业后担任过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东莞市农业种子研究所所长、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东莞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主任。

校园印记:校训为帆,实践为桨

回溯校园时光,母校“扶助农工、注重实践”的校训如明灯照亮了刘远星的职业道路。1991年毕业后,他毅然选择扎根基层,将课堂所学与田间实践紧密结合。这份对“实践育人”理念的坚守,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起点。他坦言,在校期间对园艺专业的热爱与钻研,为日后在农业科研领域的突破奠定了扎实基础,而基层工作的历练,则让他深刻理解“农业科研必须扎根土地”的真谛——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理论到实践,校训精神始终是他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行动指南。

行业洞察:科技赋能,融合创新

在东莞市农业种子研究所任职期间,刘远星牵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切花百合高效栽培新技术研究”项目堪称行业典范。针对当时切花百合高度依赖进口、本土种植技术空白的困境,他带领团队联合母校园艺学院,从品种引进、栽培技术、土壤改良等多维度攻关,突破了“二段种植”“花期调控”等关键技术,制定地方标准并推动规模化生产。如今,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切花百合产区,项目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更印证了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强大生命力。他强调,科研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服务社会的责任,需以解决产业痛点为导向。

“百千万工程”实践中,刘远星团队以东莞麻涌镇麻二村为样本,探索传统农业与现代乡村的融合路径。针对当地香蕉产业规模萎缩但文化底蕴深厚的现状,他们提出“重塑香蕉文化、打造和美乡村”的规划,通过建设香蕉多功能示范基地、联动乡村生态与生活场景,形成“产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此外,在“中国荷花名镇”桥头镇,他推动“荷花新品种引进与腐败病生态防控”项目,建立350个品种资源库,解决“一湖两花”轮作病害难题,助力地方文化品牌向城市品牌升级。这些实践印证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需以科技赋能挖掘多元价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作为“协同创新基地”和“农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践行者,刘远星认为,这两大举措是破解“科技与产业脱节”的关键。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平台,科研团队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既能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桥头荷花品种推广至多省市),又能让基层反馈反哺科研方向。他特别指出,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不仅培养了复合型人才,更构建了“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持续动力。

职业之路:三次跨越,初心如磐

刘远星的职业发展经历三次关键转折:1991年扎根基层,积累一线实践经验;2011年从技术岗转向管理岗,担任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提升综合统筹能力;2020年投身乡村振兴,任东莞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主任,从单一农业科研拓展至乡村发展全领域。每次转型,他都以“跳出舒适圈”的勇气迎接挑战,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的初心。

在团队管理中,他秉持“激发创造力”的理念,给予成员充分自主权,鼓励创新探索,同时在关键问题上以科学依据和实际效果为准则,组织民主讨论、协调分歧。例如在项目决策中,他常以桥头荷花病害防控等实际案例为参考,引导团队将技术落地与产业需求结合,形成“开放包容、务实高效”的工作氛围。

面对农业科技的快速迭代,刘远星保持前沿视野的秘诀有三:一是持续追踪国内外科研动态,关注AI智能化、装备自动化等领域;二是积极参与行业交流,与高校、企业农户保持紧密联系;三是坚持“实践出真知”,将理论在田间地头验证打磨。他笑言,农业科技工作者既要“抬头看天”(把握趋势),更要“低头耕地”(深耕实践),二者缺一不可。

寄语后浪:乘势而上,书写青春

对农业相关专业学子,刘远星强调三大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建议通过实习、科研项目积累一线经验;创新能力,鼓励参与学术竞赛、跨界合作激发灵感;跨学科思维,呼吁打破专业壁垒,学习大数据、管理等知识,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他特别提到,农业已从“传统耕作”迈向“智慧农业”,无人机、物联网、基因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催生大量创新岗位,机遇无限。

针对行业认知误区,他直言农业并非“夕阳产业”,而是充满活力的朝阳领域。从国家“中央一号文件”的持续聚焦,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的出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从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到农业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职业路径多元广阔。他以自身经历为例,鼓励学弟学妹学好专业知识,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结合,兴趣爱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在乡土中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参与乡村振兴,他给出三条“干货”建议:一要深入基层调研,理解乡村真实需求(如麻涌香蕉文化挖掘源于一线观察);二要结合专业特长找准切入点,避免“空泛发力”;三要注重团队协作,学会与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沟通,形成合力。他特别推荐参与科技特派员、乡村调研等项目,在实战中积累经验、锤炼能力。

回顾工作经历,刘远星以校训“扶助农工、注重实践”为总结。他寄语学弟学妹:珍惜校园时光,夯实专业基础;关注时势动态,找准发展方向;保持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思维。无论顺境逆境,都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磨砺,在担当中成长——“农业农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只要学习肯扎根、敢创新,必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结语

从田间地头的科研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服务,刘远星校友用30余年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农业科技的赛道上,既有破解“卡脖子”技术的硬核挑战,也有赋能乡村振兴的温情实践;既有个人职业的跨越发展,更有服务“三农”的时代担当。愿更多仲恺学子以他为榜样,怀揣热忱,脚踏实地,在广阔天地间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配图

 

 

 

上一条:坚守红岭,育木成林 下一条:仲恺青衿志,职场皓首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