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风采 > 正文

坚守红岭,育木成林

2025-05-24 园艺园林学院 点击:[]

坚守红岭,育木成林

——记1988届园艺系校友林昌明

林昌明,台山市红岭种子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林业正高级工程师。1992年毕业于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就扎根台山市红岭种子园(县属林场),三十余年如一日投身林木技术工作第一线。现为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代表、台山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常务委员、台山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专家智库成员、江门市林学会第九届专家库组长,他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培育国家和省级林木良种25个,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9项,曾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江门市优秀共产党员”、“江门好人”等荣誉称号。  

仲园求学:实践铸就匠心

林昌明出生于粤北地区的农民家庭,自幼参与农活,在田间劳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事经验。基于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现实需求,他对农业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关注能提升桑蚕养殖经济效益的相关技术,这种实践驱动下的探索热情,逐渐转化为对农业科学的深刻热爱。在求学阶段,林昌明专注于果树栽培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探索,成功掌握荔枝丰产栽培技术体系,为其后续投身农业科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大学期间,他担任团支书、班长等,加入果树学社,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田间技能。回顾在大学的岁月,他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实践教育,那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成长的宝贵时光。果树专业的“自留地”劳动课让他记忆犹新:每位同学分配管理10棵果树,施肥、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所有工作都要自己完成,很是艰苦;但施肥是最难的工作,安排的肥料是学校珍珠鸡养殖场的鸡粪,同学们一担一担地挑鸡粪时,又臭又脏,是最大的挑战。但他认为,也许这就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应该面对它、克服它和战胜它,所以坦然面对,并落实自己的技术措施,获得了累累果实,也收获了丰富的管理技术和宝贵的经验。在学校里,他不仅仅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合作、如何坚守、如何面对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这些能力在他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仲园的时光,他认为影响最大的就是动手能力,正是这些实践让他悟出真理——计划千百次,心动无数次,不如自己动手一次!

扎根红岭:育种报国三十载

毕业后,林昌明放弃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红岭种子园,一直坚守到现在。林木育种工作时间长,山上荆棘丛生,虫蚁成群,头上顶着炎炎烈日汗流浃背,有时还会被突然而来的滂沱大雨淋透身,像落汤鸡般狼狈,干的活比农村还辛苦,也枯燥无味,待遇又低。而且外面的诱惑很大,亲人们也不理解:好不容易读了大学,就要跳出“农门”,怎么又成了“大种农民”?但他还是坚守初心,兢兢业业工作,并在工作中获得无穷的快乐。对比到珠三角发达地就业,他说:“我更相信‘热爱能抵岁月漫长’,‘红岭人’的接力棒更是需要我们去接手传递。”初到岗位,他和职工一起管理果树,开展修剪、促花、保果等技术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试验田”不足的困境,他主动承包果园,大胆尝试新技术,带动职工增产创收;面对无法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合适的工具,就大胆创新,自主研发和设计出效率高的环剥刀,并获得授权专利。

林昌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守在松树遗传育种工作第一线,成功培育出省级林木良种25个,其中1个被评为国家良种;带领种子技术团队坚持以种业“芯片”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新种质创制,开展种内、种间杂交育种,至今累计杂交培育了1000多个新种质。选育的湿加松,突破了被国外“卡脖子”、实现了种质资源自主可控,建设起国内首个湿加松种子园和首次实现湿加松种子出口。34年来,他参与联合国援华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科技成果中有9项获得科技奖励,参与编制标准发布3篇,授权专利4项,撰写论文发表5篇。

作为团队带头人,林昌明格外重视人才培养。2006年担任园长经济仍处在苦难时期,如何招聘和留住大学生是最困难的问题。他重视招聘和培养大学毕业生,亲自带他们上山实践,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他带头从套间宿舍搬到单人宿舍并重新装修给大学生们住,还号召干部职工们关心、呵护他们的成长如今,经过长期的努力,红岭种子园已经建立起一只高素质的技术队伍,编制29人,在编25人,有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10人等为培育林木良种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心系母校:松园寄深情

谈到母校,他说“母校是我获得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的起点,是我第一次真正独立面对世界的地方,我学会并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过许多成绩是我自信点源泉。母校的校训‘注重实践、扶助农工’,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特别是‘注重实践’,更是我开展工作多座右铭多动手、敢动手,在实践中高质量完成工作、落实技术措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技术能力

大学毕业以来,他一直与母校密切联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的台山市红岭种子园建设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1520亩,就与母校合作开展果树栽培技术研究和科研项目。2004年以来,林昌明到母校招收应届毕业生7人,其中本科生6人,研究生1人。2017年,果树882班同学回母校参加90年大庆时,决定为母校捐赠湿加松,因新校区种植地点不确定而没有完成。2024年适逢台山市红岭种子园成立六十周年并召开“南方松国家创新联盟”年会,副校长张文峰带队参加并亲自种植国外松种质资源林,他提出在母校种植松林,林昌明向母校捐赠湿地松、湿加松、加勒比松、长叶松等树种,亲手打造“仲恺松园”。在10月份,副校长张文峰再次来到红岭种子园,选择了10株胸径20公分的湿加松和湿地松,今年1月9日林昌明亲自参加和指导种植,现在生长良好。此外,他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母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加强了与母校的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今年,他也与多位老师开展多项技术研究。

寄语后学:实干成就梦想

回顾三十余载科研路,林昌明感慨良多,总结三点心得:热爱是坚持的动力:林木育种枯燥艰苦,但热爱能消解一切疲惫。他热爱这些技术工作,乐此不疲在探索、实践和创新,他说:“只要爱上工作,就不会吝啬自己的精气神,就会无时无刻地想把工作做好,也能够出色完成工作”;实践是创新的源头:他的专利环割刀、湿加松无性扦插和轻基质育苗技术,全从田间摸索而来;情怀是事业的根基34年坚守,只因想为祖国山河多添一片绿。学习认真而广博,工作负责和敢于担当,还有善于让自己快乐生活,正是这些品质助力了他的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粒种(一个物种)影响国家的兴衰,一个基因决定一个产业的成败。一粒种,一生情”这句话不单是说林昌明,更是在说这60年来为红岭种子园付出一生心血的前辈们。身为“红岭人”,要为我省、乃至我国提供品种更多、质量更高的种子,探索和总结出可行的栽培技术,为祖国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而努力。他勉励新一代的“红岭人”:要传承好“红岭人”“团结、拼搏、开拓、奉献”的奋斗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献上属于我们“红岭人”的一片绿色

也勉励青年学子: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不断的学习、努力和坚持,只要我们有实现梦想的努力和坚持,将为自己的未来铺设一条光明的道路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考上大学要智商,但工作更重要的是情商!工作不分贵贱,只要让自己爱上了,就是好工作。更重要的一条是:记得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undefinedundefined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下一条:深耕乡土写春秋 科技赋能促振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