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0907)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该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立足广东,辐射华南,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林业及相关行业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2.掌握林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专业技术与实践技能。具备在林木、园林植物与花卉遗传改良及产业化,森林培育、植被恢复与城市林业建设,园林设计与工程、森林生态与工程等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的能力。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取得一定创新性的成绩,通过论文答辩。
3.具有应用第一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外文科技文献、进行初步的外文科研论文撰写及一般国际交流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生物学、植物学、园林、园艺、草业、生物技术、林业、林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人员。
三、研究方向
1. 林木遗传育种
(1)木本植物遗传资源
林木遗传资源的地域分布与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育,林木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生物效应与产业化开发,经济林木的驯化与繁育技术。
(2)林果植物遗传改良
林木改良的策略和程序,育种目标与方案,林木的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的理论与方法,林木分子设计辅助育种方法与技术研究,以及林木良种繁育途径和方法。
(3)资源植物学
资源植物的细胞学、生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重要林木树种及野生经济植物资源重要经济性状的综合研究。
2. 森林培育
(1)城市林业
开展对南方尤其是广东省城市林业建设及与生态环境改善关系的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生态林业布局、植被群落结构优化、工程技术措施与生态效益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植被恢复与地力维护
主要研究我国南方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及困难立地生态修复。
(3)森林生态与工程
研究天然林群落的结构和动态(侧重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动态),以及受损森林生太系統的人为干扰机制和生态恢復技术(侧重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復)。
(4)人工林优质高产栽培
研究桉树、杉树、马尾松、荷木、樟、互叶白千层等材用、药用或其它用途树种的优质、高产或有机栽培技术。
3.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1)园林植物与花卉遗传育种
主要开展热带亚热带园林植物与花卉的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工作。
(2)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主要开展热带亚热带观赏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工作。
(3)观赏植物生物学
主要开展观赏植物的栽培与养护、花期调控以及采后贮运保鲜的生物学基础与应用技术等研究。
(4)园林设计与工程
主要开展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配置、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风景园林理论及实践应用、园林景观建筑等方面的研究。
4.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1)城市水土保持
城市林业的环境功能和水土保持效益;城市林业的规划与布局;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研制;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等。
(2)草业生态工程
草业生态工程营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草业生态工程建设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方法;特殊地区的生态环境重建与植被恢复技术等。
(3)环境修复工程
水土保持和植被修复中特色植物选育及施工技术研究与推广,重金属污染的矿山及农田植物修复技术研究,城市规划区内退化劣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
四、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全日制林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修满3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6学分,专业必修环节不少于6学分。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课程学习一般应在两个学期内完成。
五、培养方式
全日制林学学术型研究生采取集中在校全脱产、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1. 贯彻以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以使研究生既深入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受到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 采取导师负责与教研室(研究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并提倡不同学科的专、兼职导师组成指导小组进行集体指导。
3. 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科研试验及参观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试验分析等结合起来,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作专题报告,派出部分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或进行科学实验研究。
5.实行目标管理,要将硕士生中期考核、论文工作中监控手段有机结合,确保硕士生培养质量。
六、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设置由学位课(即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非学位课程(即选修课程课程考核以百分制计分,学位课程70分为合格(英语符合免修条件且申请免修的,视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为合格。
具体课程信息见《林学(0907)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及必修环节设置表》。
七、必修环节
全日制林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考查合格后分别计2、1、2、1学分,成绩以“通过”和“不通过”给予评价。
1. 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取不少于15场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学术报告,每次应提交不少于500字的学术报告评述;研究生参加本学院组织的学术报告由学院进行考核;研究生参加学校及其他学院组织的学术报告由导师负责考核。
2. 教学实践: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答疑及批改作业、上辅导课及习题课、指导实验或实习及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实践活动。累计时间不少于4周,实际工作量不少于40学时,可以集中安排,亦可分散进行。教学实践完成后,由研究生填写《教学实践报告书》,由导师写出评语并给出成绩。
3. 社会实践:研究生社会实践主要分为社会调查、企业合作研发、导师合作项目、生产劳动、挂职锻炼、岗位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实践时间不少于3个月,社会实践期满后,由社会实践单位对研究生实践表现进行鉴定,经认定合格后,获得相应的社会实践学分。
4.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所研究的方向,阅读有关文献,写出文献综述报告,并根据所研究的课题背景,进行开题报告选题,提出研究的关键问题、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预期结果。研究生提交《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评审,给出考核成绩。
八、学位论文
根据“硕士生以课程、学位论文并重”的原则,全日制林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有1.5年的时间来完成学位论文。
1.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包括选题和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撰写、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按照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汇编》(2017年版)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2.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技术路线应在认真做好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确定。选题应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应有新的见解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工作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3.研究生必须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 1 篇或申请专利 1 项,方可申请学位。论文必须是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且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若与我院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发表论文则以实际贡献情况安排完成单位的排序,若发表如SCI或EI等高水平论文,排名前3均可。
4.有关学位论文的审核、论文的水平评价等的要求,按照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汇编》(2018年版)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公示5个工作日无异议后,获得毕业证书及农学硕士学位证书。
林学(0907)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及必修环节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期
负责单位
修读对象
学位
公共必修课
21600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I
2
32
1
马克思学院马院
全体研究生必修
216008
自然辩证法I
16
217002
基础英语I-2
4
64
外国语学院
201045
文献检索论文写作I
化学化工学院
除农经、农管、艺设以外的硕士生
专业必修课
204116
高级植物分类学
园艺园林学院
林学一级学科硕生
204075
高级植物生态学
非学位课程
(选修课)
215001或215002
职业生涯规划
研究生处
全体硕士生
204059
专业英语
204112
高级植物生理生化学
204113
高级林木分子生物学
3
48
204114
试验设计与R统计分析
204120
林木育种专题
204118
花卉采后生理与保鲜
农业与生物学院
204121
南方水土保持
204122
森林培育专题
204077
生态景观工程
204060
植物现代繁殖技术
204908
生物信息学
204107
地理信息系统
204123
经济林专题(油茶)
必
修
环
节
204004
学术活动
2-3
204002
教学实践
204003
社会实践
204001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补修课程
2门课程(森林培育学,植物学)
不计学分
参照本科生课程设置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
说明:按一级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表。
上一条:2025年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下一条:2025年园艺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
【关闭】